陽光下的亮麗與陰影下的現實—felix談車

2006-04-05





我教過不少年輕人彈吉他。雖然流行音樂應該很容易入門上手,但是半途而廢的人與堅持到底的人比起來,竟是半途而廢的人多。放棄的理由有很多 – 工作太忙,上課太累,沒有時間練習,覺得吉他不適合自己,暫時沒錢買吉他,家人嫌太吵,室友嫌太吵,鄰居嫌太吵,手指會痛,肩膀會酸 – 各式各樣的原因不一而足。

不過若要說實話,也許有許多想學吉他的人在起念頭的時候,想到的只有完美演奏一曲的光鮮這一面,而忽略了背後需要花多少的時間一個人練習。不下苦工就不會進步 – 當面對這樣的事實時,有些人才會發現自己對吉他的興趣沒有原本想像中的高。當然,能夠享受單獨練習之樂趣的人,通常都能學得很有成效。

常有許多車迷寫信至汽車雜誌的讀者來信專欄,傳達他們認為汽車媒體記者是多麼好的一份工作的意見。普遍的看法是,汽車記者除了在各汽車公司的新車發表會與記者會上白吃白喝之外,還有機會盡情駕駛各品牌最新的百萬名車,實在沒有比「爽」這個字更能貼切的形容這份工作了!當然,就如學吉他的例子一般,在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是有著外行人所看不到的辛苦。



身為一個汽車記者,除了要面對固定的,緊湊的截稿日期之外,更要面對一個頭痛的難題:如何寫關於汽車的報導。

也許這聽起來很諷刺;既然身為一個汽車記者,那麼寫汽車的文章這種職業本份應該是輕而易舉才對,為什麼會很頭痛呢?這就是這項工作特別的所在了。

汽車記者是固定在同一個題材上打轉的作家。一份好的報導,一篇好的汽車文章,不能只是給讀者測量數據而已,更必須要刺激讀者的想像力,讓讀者感覺似乎身歷其境,才能達到起共鳴的目的。但是不論今天駕駛的汽車有多華麗、多昂貴,畢竟到頭來也只有那麼幾個詞可以形容它的馬力與操控感、安全性與電子控制系統,說來說去也就那麼幾套。如何讓自己的報導與文章保持新鮮感,如何創造新的比喻與形容方式,不讓人讀的時候有永遠是老套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汽車記者最害怕的就是不斷的重複使用同樣的詞藻,文章結構與敘述方式,讓自己也很快的失去了寫作與報導的樂趣,甚至對汽車文化感到厭倦。而這一切都還要配合緊湊的截稿日期!

同樣的,有許多對汽車工業了解不深入的車迷與汽車記者對工程師這個工作也有著浪漫華麗的幻想。此現象尤其在英國的汽車媒體中特別氾濫。有一個朋友曾對我說,他認為若是在汽車公司工作的工程師都能自由發揮想像力,而不用被灰色的會計部門與管理階層盯得緊緊的話,那麼這些自由自在的工程師必定會設計出極有特色的跑車或轎車,卻絕不會是無聊的小貨車或休旅車。這無疑是對工程師的一大讚揚,而身為工程系畢業生的我當然也希望世界是這麼的美好,但是如前所舉的兩個例子一般,實際情況往往事與願違。



在一個龐大的汽車公司裡,有上千、上萬名的工程師在默默的認真付出。其中僅有極少數的幾名幸運或高階工程師偶爾會有機會接受汽車媒體的訪問。在這些報導中,汽車媒體理所當然的會介紹對讀者而言特別有吸引力的工作層面,如開發引擎馬力,測試最新的電子安全系統,或在跑道上奔馳以便提升操控性能。這些報導讓車迷們乍看之下還以為汽車工程師的工作充滿了刺激與樂趣。

但那些絕大多數默默無名的工程師呢?他們的責任又是什麼?

大多數的工程師在汽車公司所負責的工作都是一件大工程中非常細微的小細節。有如滿巢的小螞蟻分工合作一般,每個人負責忙自己的一小部份卻能在整合時完成一件複雜的工作。這樣的分工合作是現代工程管理規劃不可或缺,無法取代的一部份,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率的完成一項工程企劃並確認其中每一細節皆得到最佳化。但是這種工作的負作用就是往往讓身在其中的工程師迷失了整個企劃的大方向而缺乏整體的參與感,導致工作完成時的成就感大打折扣。

即使是在長期專注於生產跑車的公司任職的工程師大部份的時候負責的也是極無報導價值的瑣雜工作。增強引擎的馬力,減輕汽車的重量,在跑道上測試跑車的操控性能,這些讓車迷心跳加快的工作只佔了一部新車設計期間的一小部份而已。絕大多數的工程資源投入在一個一般人往往忽略或沒想到的地方 – 如何讓一部即將上市的汽車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市場皆可合法上路。

舉例而言,日本、英國、澳洲、香港等國家駕駛座在右邊,那麼同一部汽車是否需要兩條甚至更多的生產線來處理?是否需要生產左右不同的儀表版模?再著,歐洲與北美洲或亞洲的汽油與柴油規格與成份皆不盡相同,那麼引擎的材料選擇與設計,是否要因應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以達到該地區要求的耐久性,抗磨性與防腐蝕性?這一來是否又需要有不同的生產線負責不同的區域?又或是選擇一樣較昂貴的材料為全球統一的標準?還有更瑣碎的細節,如某些國家的法律規定車頭大燈投射的仰角不可超過多少度,投射的高度不可高於多少。又或是安全帶與乘客座椅之間位置關係的限制,車頭保險桿能承受最高撞擊而不受損的速度,或汽油箱可合法安裝的位置,甚至車身烤漆中的某種成份是否在某些國家被禁止,等等繁雜的法律規定。這些規定皆因國而異,更不要提有些國家內的規定還因省份而異,如美國的加州就有著特別嚴格的廢氣排放法,為全美國之最。



一部汽車如何能配合這些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的規定是汽車公司工程師必須負責的工作。當然,沒有一部單一的汽車有可能同時符合全世界所有的規定,因此,其中在零件供給、材料選擇與生產線組裝的方面,無可避免的一定需要有極大的彈性以因應不同的市場需求。因此,工程師最大的責任在於如何在設計的過程中,以最低的成本注入這些彈性。對國際性的大公司,如GM、Ford、Toyota來說,在當地市場擁有一個只在當地銷售的品牌似乎是一慣的策略。在市場當地有工廠與生產線來供應當地市場的需求,如此也許可以降低成本。因此GM在澳洲擁有Holden,德國擁有Opel,英國擁有Vauxhall等品牌。

而一直到前幾年為止,Toyota的高級轎車品牌Lexus也只有在北美市場銷售。反觀中小型汽車公司,如Porsche、BMW、法拉利等等,它們所生產的汽車型號往往屈指可數,更不可能在別的市場擁有只限當地的品牌,因此它們所設計的每一部新車皆必須盡可能符合許多不同國家的法規。這也是這些汽車售價昂貴,而且型號更新較慢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汽車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往大公司的策略似乎不夠靈活了。再以GM為例,它在全球不同的市場擁有許多不同的品牌,各自進行不同的工程企劃與生產,而且零件供應來源也不一。這造成了許多潛在的降低成本的機會白白流失。也許澳洲的Holden有一部汽車的車門很適合北美的Chevrolet使用,又或是瑞典的Saab設計了一個引擎恰好是英國的Vauxhall需要的,那麼如果各地的工程師與管理階層沒有一套相互交流的溝通管道,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研發成本浪費。因此這些大型汽車公司在這幾年積極的進行大規模的重新整合,而其中又以Toyota在全球管理方面做的最好,也解釋了它為何會在市場上無往不利。

這些繁雜的工作才是一個現代工程師所面臨的難題。當然,喜歡工程領域的人自然而然的會把這些困難看成一種挑戰,並從中得到樂趣,就有如能享受獨自練習吉他的人一般。無論如何,若是只看到工程光鮮面的車迷是不太適合這個行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