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GP賽車界世界盃的自許—felix談車

2006-05-05



世界級的體育活動中只有兩項激起了全球瘋狂,同時在商業上達到頂尖收視率:四年一度的奧運與足球的世界盃……此二活動之所以能製造如此傲人的熱潮,關鍵在於它們營造國與國之間的對抗,點燃各國觀眾愛國的熱情……

在各項電視轉播的體育活動中,賽車節目的收視率在全世界而言並非排名前茅。這樣的說法,其實也就表示賽車活動在行銷策略與推廣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賽車界的龍頭老大 – 一級方程式(F1)大賽 – 常喜歡吹噓自己如何如何的在全球擁有上億的觀眾,但是據說那是包括了許多偶爾會在轉台時恰好看到比賽,會停下來看幾分鐘再轉台的觀眾。若要說真正的收視率與死忠的觀眾數目,那麼F1已經在近年來被美國本土味百分百的NASCAR給迎頭趕上,甚至超過了,這情形也引起F1高層的緊張關切,當然也造成了許多內部的摩擦與反省。

NASCAR是美國草根性的賽車運動,只在美國舉辦,絕大部份的賽車手都在美國土生土長。在這個美國人深感自己在世界上的光輝已不再的年代,NASCAR打著大大的Made in USA的名號,一鼓作氣的從傳統美國南部的市場向北與兩岸前進,征服了以往並不太吃這一套的東西兩岸!除此之外,NASCAR的行銷策略還包括與他們在管理階層的政治與經濟理念都相同的FOX電視台簽約,每一場比賽都轉播,更擁有強力的廣告團隊。更有勁的在接待現場賽車迷這方面,他們強調的是讓車迷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賽車手及車隊人員,規定每支車隊與每個賽車手必須要在每場比賽安排簽名會等等行銷活動。在電視收看的賽車迷則可享受到許多特別的幕後報導以及詳細的介紹與專訪,介紹車隊人員與車手。如此的風格在美國大受歡迎,讓NASCAR成為美國目前收視率第一或第二的運動節目,與美式橄欖球聯盟NFL相抗衡,而一年一度的NASCAR大賽事 Daytona 500也成了美國收視率第二的單一體育節目,僅次於NFL每年終的冠軍大賽超級盃(Super Bowl)。

如此的經營手法與歐洲味濃厚的F1相比,可說是天壤之別。強調最頂尖科技的F1多年來以它的神秘性塑造形象已成慣例。它的車手對全世界觀眾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超級巨星,它的車隊也都為了保護自己的獨門工程科技而大門深鎖,它的管理階層都是有錢有勢的歐洲人。但無論這兩種品牌那一種合您的口味,如前所述,它們都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NASCAR的美國作風與賽事形態很難讓它打入美國之外的市場 – 它的掌上明珠,Daytona 500,也不過是四十幾部賽車繞著一個橢圓形的跑道跑五百英哩,這樣的比賽也只有一手啤酒一手熱狗的美國人看了不會睡著。而F1常得到的批評則是對觀眾與車迷太過冷落、冷淡,在F1小圈圈裡的許多人,透過F1的運作,夜夜都得以在黃金裡打滾,為什麼他們不能停下腳步與觀眾來個合照,幫車迷簽個名呢?



既然這兩個賽車界的老牌都留下了大有可為的改善空間,那麼是否能有一種所謂的第三條路線出現呢(the third way)?杜拜(Dubai)皇家成員之一的Sheik(酋長)Maktoum Hasher Maktoum Al Maktoum 看出了其間的契機,認為絕對是可行的。

依他的看法,世界級的體育活動中只有兩項引起了全球瘋狂,同時在商業上達到頂尖收視率:四年一度的奧運與足球的世界盃。
而不需要太認真想也知道,這兩個活動之所以能製造如此傲人的熱潮,關鍵在於它們營造國與國之間的對抗,點燃各國觀眾愛國的熱情,造成收視的熱潮。

於是,在經過長時間的構思與籌備之後,酋長先生於2004年向全球的賽車界宣佈了 A1 Grand Prix 的誕生,並於2005年開始正式比賽。A1GP的發展方向很聰明的避開了與類似的F1直接的競爭。打從一開始A1GP就以 「賽車的世界盃」 為自己定位。

它所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而不是如F1或其他賽車項目,以車手與車隊之間的競爭為主。再者,它舉行比賽的時間盡量避免與F1或其他賽車活動(open wheel racing)重疊,絕大部份的賽季都在F1賽事放寒假的冬季。關心賽車活動的車迷都知道,賽車市場的這一塊餅目前並沒有大到夠分配。放眼望向賽車界,有太多形式類似或重疊的賽車項目因為有限市場的過度競爭,造成觀眾數目年年下降,經濟狀況也落到只能維持苟延殘喘的情況。比如美國的CART與IRL之爭,或ALMS與 Grand Am Rolex Sports Car,甚至德國的DTM之間的對壘都是。反觀之,近幾年來發展蓬勃的都是有自己特別的市場定位的賽車活動,如WRC與最近由日本興起的D1 Championship等等,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特色。

因此,A1GP在這方面特別努力,希望能讓觀眾輕易的可以在眾多賽車賽事中辨認出它來。



A1GP在車輛規格與賽事形式的規劃上特別花了許多心思。所有參加A1GP賽事的車輛都由主辦單位直接提供,除了各國家的車隊可依車手個人的喜好做一些細微的調整之外,每一部參賽的賽車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用意,是避免車隊間工程科技的較量,反而強調各國家車隊可以在一個公平的起點,營造出來的公平環境內較勁。

A1GP的賽車車身都是open wheel racing慣用的碳纖維單體構造(monocoque),重六百公斤,由知名英國賽車工程設計廠Lola Racing Cars/Lola Cars International負責全程設計與生產。引擎方面,主辦單位則委託了在賽車界也頗受好評的英國Zytek Engineering負責設計生產。Zytek Engineering這幾年在法國的24小時Le Mans大賽中,表現令人激賞!他們在傳動系統與引擎電子控制系統方面有獨特的開發,並且是第一個利用油電混合科技參加Le Mans大賽的車隊。它為A1GP設計了一個重120公斤,3400 c.c.,90度的V8引擎,可以產生330磅的扭力(442Nm)與520匹的馬力(bhp)。A1GP賽車規格刻意控制在中上的程度,為的是讓各車隊,尤其是缺乏賽車經驗的國家,能夠壓低每個賽季維修賽車的成本。

在賽事形式上,A1GP則於2004年宣佈了23個已經和他們達成協議的國家,各有一支參賽的車隊,另外提供七個名額給任何其他還有意願參加的國家。在2005年賽季正式開始時,總共有25支車隊代表25個國家參與。而在比賽計分方面,A1GP則有別於大部份的其它賽事的計分項目。每一場比賽的第一名可獲積分十分,第二名九分,以此遞減,到第十名得積分一分為止。但此積分並不歸於參賽車手本身,而只歸於車隊所代表的國家,因此每個國家的車隊可以在每場比賽中,依自己車隊車手的狀況與意願,更換代表出賽的車手。

2005年的賽季如今已圓滿結束了,第一年的冠軍由法國隊榮穫(瑞士第二,英國第三)。觀眾的反應則是有褒有貶。
以一個才剛進入第二年的賽事而言,現在來定其成敗還言之過早,但A1GP很明顯的有一個優勢與一個弱點。它的優勢在於有機會提供一個管道,給完全沒有或缺乏賽車經驗的國家站上世界的舞台。其中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國家,如印尼、黎巴嫩、巴基斯坦、捷克等國,更重要的是有F1一直無法徹底進入的三大經濟要角的國家:俄羅斯、印度與中國。但缺點是,由於A1GP強調的是國與國的競爭,所以每一隊的代表車手可以隨意更換,因此車手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也因此,頂尖的一流車手勢必不會有很高的參賽意願,而一個不塑造明星的運動是否能長期抓住觀眾的心,則只有時間能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