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市場掃描
2013-09-05
美國馬賽勒斯頁岩氣上半年產量年增五成
Bentek 最新報告指出,2013 上半年, 主要位於賓州與西維吉尼亞州的馬賽勒斯頁岩(Marcellus Shale) 天然氣產量較去年同期約增長 50%,高於此前專家的預期;其中, 賓州上半年的頁岩氣產量約 1.5 兆立方英尺, 全年產量可望達到 3.2 兆立方英尺,此約相當於 5.5 億桶的石油。
Bentek 能源分析師Diana Oswald 指出, 馬賽勒斯頁岩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完全改變了美國東北岸的供應局面。在此之前,該區主要依賴墨西哥灣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天然氣供應;但現在馬賽勒斯頁岩所生產的天然氣不僅供應該區,並預期將很快有剩餘可以供應美國南方以及中西部地區。
海灣國家主要貿易夥伴過去 20 年來發生逆轉
沙烏地公報(Saudi Gazette) 報導,過去10 年以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一大動力;同時也對海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的石油出口國家帶來重大的轉變。GCC 包括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等六個中東國家。在 1990 年,歐美日等三個已開發經濟體合計佔海灣國家出口市場的 45% 比重,亞洲當時則只佔 15% 比重;但是在 23 年之後, 情況完全反轉,歐美日只佔海灣國家出口市場的 23% 比重,反觀新興亞洲則佔據 43% 的出口份額。
經濟學家Camille Accad 指出,有多種因素造成這整個情況的反轉,包括製造業向新興亞洲市場轉移、美國增加了對其國內能源供應的依賴,還有新興亞洲國家龐大的基礎建設投資及其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帶動需求等。此外,在進口的部分也同樣發生了反轉。
20 年以前,海灣國家進口的新興亞洲商品只佔 15% 份額,而現今已佔整體進口量的35% 比重。
液態天然氣領導廠 BG:頁岩氣全球開發浪潮得等 10 年
眼看美國頁岩氣蓬勃發展,各國也開始積極開採,希望擁有相同的成績,但液態天然氣(LNG) 領導供應商BG Group 認為,美國以外地區至少得等 10 年之久才有機會大量開發頁岩氣。
英國政府甫於 7 月 19 日宣佈頁岩氣生產商的稅收優惠政策,所得稅降至 30%,遠低於北海新油田 62% 的最高稅率和舊海上油田最高 81% 的稅率。目前英國頁岩氣尚未實現商業開發,但勘探鑽探已在進行中,包括英國能源巨頭森特里克(Centrica) 以及法國最大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 等均感興趣。
不 過, 法 國 總 統 歐 蘭 德 (FrancoisHollande) 卻在 7 月份以環保問題為由,排除在他任期內開採頁岩氣的可能性。另外在波蘭方面,該國政府對頁岩氣的開採活動態度積極,但部份美國業者在初步探勘結果並不理想的情況下,仍決定打退堂鼓。
BG Group 全球能源行銷暨運送部執行副總裁Schatzman 認為,大陸會在 2020 年開發出大量頁岩氣,但由於當地的需求持續上升,因此仍會是液態天然氣的主要進口國; 但南美洲、阿根廷、歐洲等全球其他地區的開發速度恐怕會不如大陸,這與岩石的組成、開發環境、投資環境以及水等資源的限制有很大關係。
美國貿易逆差報喜 石油進口銳減立大功
美國 6 月外貿數據出爐,成績亮眼,其中貿易逆差更是遠低於市場預測,較 5 月的逆差額銳減 22.4%。《華爾街日報》報導, 美國貿易交出亮麗成績單,其中很大的原因,和美國能源獨立、石油進口降低有相當大的關聯。
數據顯示,美國燃料油和其他石油產品的進口下降,但是出口卻大幅增加。6 月份美國進口原油為2.34 億萬桶,低於前月的2.4億桶,且原油採購總值也從前月的 233 億美元大幅降至 227 億美元。
近年來,美國積極開採頁岩油,大幅增加了其能源獨立的實力。今年 3 月,《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能源資訊局(EIA) 數據表示,美國在 2012 年底超越沙烏地阿拉伯, 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液體燃料( 包括原油、成品油及生物燃料) 生產國。此外,2012 年 11月及 12 月,美國日均石油產量皆逾 700 萬桶,較 2011 年的日均產量大增 81.2 萬桶,創下 20 年新高。花旗銀行更在其報告中指出,未來 5 年內,美國甚至不必再進口石油。
中國將超越美國 成最大石油進口國
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 近日發布「短期能源展望」,預測中國將在今年 10 月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進口量將達每天 645 萬桶,超越美國的 623 萬桶,而中國的年度進口量也將在明年超越美國。
報告稱,2011 年至 2014 年之間, 美國石油產量將上漲 28%,每天將產出近 1300 萬桶,主要油源來自美國的最新石油主力: 頁岩油、緻密油和墨西哥深海油田油。而中國同期產量則只成長 6%。
報告也預測,2011 年到 2014 年之間, 中國液態燃料消耗量將成長高達 13%,每天必須消耗 1100 萬餘桶;而美國同期需求將保持在 1870 萬桶,低於最高峰 2005 年時的2080 萬桶。
中國超越美國成最大原油淨進口國,一方面固然顯示中國的工業以及內需對石油的需求並未減緩,但另一方面,中國的能源安全與能源獨立性下降等議題,都再度成為焦點。
中國中海油 上半年日賺 1.9 億人民幣
大陸第 3 大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公布半年報,累計營收 1108 億元( 人民幣,下同),年增 15.8%;淨利 343.8 億 元,年增7.9%,上半年每天約賺 1.9 億元。
這是中海油巨資收購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後的首份半年報,備受市場關注,也是「三桶油」(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率先發布半年報的公司。
中海油上半年油氣淨產量為 1.981 億桶油當量,年增 23.1%,其中尼克森貢獻的產量為 2480 萬桶油當量。如果剔除尼克森的貢獻,其產量增幅為 7.7%。
據財報資料, 尼克森在上半年淨利僅1.97 億元,占中海油淨利總額才 0.57%。有業內人士質疑,目前看來,尼克森對中海油效益貢獻不高。
對此,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回應說,收購尼克森不是十分注重短期獲利,而是從更長遠的效益來考量,收購尼克森主要是基於兩大考量─對中海油資產結構的改變和長遠發展的基礎。
台塑 11.5 億美元 入股澳洲礦商
由台塑四寶合資的「台塑資源公司」,8 月 15 日與澳洲礦企FMG 簽署合作開採澳洲鐵礦砂礦區開採計畫,台塑資源出資 11.5 億美元( 約台幣 345 億元) 取得 31% 開採權。台塑集團指出,FMG 屬全球第四大鐵礦砂廠商;這次投資的澳洲礦區蘊含量達 52 億噸,將為集團在鋼鐵佈局建立穩健原料供應。台塑四寶日前已完成對「台塑資源公司」各增資29 億9,975 萬元( 合計119.99 億元), 一舉讓台塑資源公司資本額從 100 萬元拉升至 120 億元規模;未來將針對巴西、澳洲及非洲等地區,以「參股」方式,展開鐵礦權投資、開發。
台塑集團指出,澳洲鐵礦區開採權環境成熟,尤其這次投資的礦區距離港口僅 100 公里,投資條件頗佳。
這次由台塑資源旗下子公司與FMG 旗下子公司合作( 此為FMG 與大陸寶鋼合資, 寶鋼持股 12%),進行澳洲西部Iron Bridge 礦區開採,持股比各為 31%、69%。
中油取得尼日油氣探採權益
中油公司於 8 月 23 日以 9 億餘美元,交割取得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在尼日境內礦區勘探開發權益;這是中油和中石油公司歷經 3 年時間,完成的第一個合作案。我國能源 98% 以上均依賴進口,為擴增自有油源,提高能源供應穩定性,中油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CNODC) 合作油氣探採開發。
依雙方合作,中油公司取得CNODC 在尼日共和國境內Agadem 礦區 23.53% 探勘權、20% 開發生產權及 20% 內陸管線權益資產;總交易金額達 9 億多美元。
中油發言人陳明輝指出,Agadem 礦區內目前已有 3 油田完成開發,日產量約 1.9 萬桶,礦區另外陸續探勘發現多個油田,預估未來原油日產量可達 10 萬桶以上。中油依約可分得 20% 產量,未來會視油價高低及運輸成本決定是否在當地銷售或運回台灣。
陳明輝指出,Agadem 礦區將再進行包括陸上 2 維及 3 維震測資料收集、鑽探探勘井及油田佐證井等在內的第 2 期開發計畫,至於開發生產合作公司的權益比分別為CNODC 65%、尼日政府 15% 以及中油公司 20%。
兩岸雙油結盟 合設加油站
中油結盟大陸中石油,決定登陸福建耕耘加油站業務,總投資額新台幣 260 億元, 開啟台灣切入大陸油品市場通路先驅。
中油董事長林聖忠表示,福建加油站結盟將以雙品牌模式,打造包括油、氣銷售、複合商店、快速保養中心以及洗車設施等複合經營架構,開創新商機。
林聖忠說, 目前協商持股架構為中油49%、中石油 51%,實際自有出資金額將待扣除銀行融資額度後,由雙方依持股比,完成初期資本額設置。
日前,中油已與大陸中石油完成 4 個據點考察,因經營項目有別台灣油品銷售,包含油、氣銷售,以及複合經營業務,單點投資金額逾台幣億元水準。雙方初期共識以合作據點 200 個加油站為上限。
LaFerrari 市場反應良好,法拉利將持續推出 hybrid 跑車
「LaFerrari」2013 年 3 月在日內瓦車展(Geneva Motor Show) 首次亮相,它擁有 963 匹的油電混合(hybrid) 動力,全球限量 499 台,每台售價 134 萬美元,預購車款一推出立即銷售一空,法拉利車廠打算再推出類似的hybrid 車款,吸引注重環保概念的富豪。根據研究機構預估, 至 2016 年的高階hybrid 汽車,將從 2012 年的 5938 輛,激增至 56364 輛。
LaFerrari 是運用F1 賽車技術所開發的超跑,擁有V12 油電混合引擎,比起以往的法拉利車款,更能創造更多引擎動力,同時達到油耗降低 40%。法拉利公司主席Luca Cordero di Montezemolo 表示,推出油電混合動力車款也是Montezemolo 的經營策略之一,透過特製限量版車型來提高車輛的獨特性,藉以吸引顧客的目光。
不堪勞工成本高漲 通用傳逐步撤出南韓
南韓目前佔通用汽車全球產量約 1/5,但據消息透露,通用已開始逐步削減南韓業務,主要是因為不堪勞工成本不斷上漲,加上南韓剽悍的工會制度,導致通用似乎已在近期開始執行,將原來在南韓生產的新車款轉移至其他工廠生產的決定。
通用汽車在 2002 年買下南韓破產車廠大宇汽車後,南韓就成為通用主要生產重鎮。
通用全球汽車年產量將近 950 萬輛,南韓所佔比重大略超過 20%。通用在南韓生產的汽車 80% 以上用於出口。
戴姆勒將於大陸建最大工廠
賓士汽車製造商戴姆勒集團 (Daimler AG) 說,計劃 2015 年前在中國大陸投資 20 億歐元(27 億美元) 興建它在全世界最大的工廠。戴姆勒先前在大陸的豪華車市場落後其他公司。
戴姆勒中國大陸事業負責人歲特羅斯卡(Hubertus Troska) 表示, 預定 2014 年完工的這座工廠將有助於讓戴姆勒在中國大陸的年產量加倍到 20 萬輛以上。他說,包括進口車在內,戴姆勒計畫 2015 年前,將在中國大陸的年銷售量增加到 30 萬輛。
戴姆勒執行長柴奇(Dieter Zetsche) 曾經說,該公司將加強在中國大陸的營運,以達到在 2020 年前在全球迎頭趕上BMW 集團(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和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AG) 的奧迪汽車(Audi) 的目標。
Uber 買谷歌自駕車無人小黃年底上路!
未來您在美國叫車,或許會有無人駕駛的計程車為您服務。叫車服務業者Uber 宣布將斥資 3.75 億美元, 購買 2,500 輛谷歌(Google) 無人駕駛車,當作計程車使用。這是Uber 創立迄今最大宗的單一投資案,也是谷歌新一代自駕車的首樁企業交易。
TechCrunch 報 導, 谷 歌 新 推 出 的GX3200 無人駕駛車,是全電動的 4 人座轎車。由於重量輕、配備最新的燃料電池科技, 充電一次最多可跑 750 英哩(1207 公里), 待機時間達 48 小時。谷歌希望GX3200 能取代過時的計程車隊,以呼叫派車的無人車取而代之。
GX3200 已獲加州、紐約等地的商用執照。Uber 希望年底前推出名為「UberAUTO」的無人小黃服務,先在1、2 個市場上路試驗; 之後依照顧客反應,明年年底前最多推廣到10 個城市。無人小黃的路況資料將與谷歌分享,以便提供自動駕駛網路更正確即時的交通訊息。
進口名車貴得嚇人陸媒爆料查壟斷
富豪愛名車,此舉已讓大陸連續 3 年成為全球汽車最大消費國,只是大陸進口車的價位卻比一般國外售價貴上 2 到 3 倍, 除了須負擔相當重的稅金以外,大陸官方媒體調查,進口車廠與代理商的壟斷行為,在大陸所獲得的利潤, 居然比國際平均要高出30%,同款賓士或BMW 在大陸購買,都要比台灣貴上 100 多萬。
但對於一般富豪來講,只要能早日開到愛車,銀兩都捨得花,而車商正是抓住了富豪的這種消費心理。但因為大陸進口車關稅25%,加上運費,消費稅以及增值稅,使一般民眾直覺反應是關稅的問題。而調查發現,同款名車在美國與大陸售價,即使扣掉課稅與分給銷售業者利潤,依然可達數十萬人民幣的價差,這差額的利潤被認為是來自於國外車廠與經銷商壟斷行為。
從年初開始,官方調查面板到白酒、奶粉、黃金,恐怕進口車將成為下一波開鍘對象。
裕日車、中華車 大陸營運報喜
根據大陸媒體調查,7 月大陸車市持續成長,但自主品牌轎車銷售約 19.33 萬輛、年減 0.5%,衰退的主因,與A0、A00 級( 小車與微型車) 車銷量銳減有關。
反觀裕日車轉投資的東風日產汽車自主品牌-啟辰,以及中華車轉投資的東南汽車,7 月自主品牌轎車銷售,雙雙擠入單月前十名榜。
啟辰受惠車型R50 熱賣帶動下,單月銷量6,538 輛,比去年同期大增 1.33 倍,增幅居所有自主品牌之冠。東南也因為V3、V5、V6 等新車,7 月賣出 6,400 輛車,年增 30.4%, 增幅居自主品牌亞軍。東南車更以 37.1% 的年增幅,高居大陸十大自主品牌之列。
法人分析,大陸今年祭出禁奢令,對於大陸自主品牌A 級( 中型) 以上轎車銷售帶來挹注,啟辰、東南則聚焦於A0 級以上產品,因此受惠。
在大陸轉投資事業業績穩定增長下,法人看好下半年逐漸進入大陸車市傳統旺季, 裕日車與中華車大陸事業獲利貢獻,將優於上半年。
陸經濟走緩 今年成長勉強達標
根據廈門大學和大陸經濟參考報發佈的經濟模型預測報告,大陸經濟成長減緩,但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仍將可勉強達到目標而為 7.54%;CPI 可望保持在 2.45% 的水平。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國外需求的萎縮以及近幾年來過度投資所引發的產能過剩,使大陸工業生產增速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持續下降,雙雙創下近三年來的最低增長速度。
投資依然是當前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內貸款投資以及交通運輸領域、房地產投資增速的大幅提高, 使得經濟在持續減速的同時,經濟結構失衡的格局未能得到改善。
報告指出,當前大陸實體經濟的減速、公共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以及居民實際收入增速減緩、民間投資需求疲軟等,都成為經濟保持在合理增長區間的重要障礙。
中韓不銹鋼 台灣首課反傾銷稅
財政部關務署宣布自 8 月 15 日起,首度對中、韓兩國業者課徵臨時反傾銷稅,課徵期間以四個月為限,最高稅率為 46.02%。
財政部官員指出,以今年 1 至 5 月的不銹鋼產品進口情況分析,由中國大陸進口的比重高達 50.4%, 自韓國進口比重也達到25.6%,已符合損害我國產業的要件。
由於中韓兩國業者的傾銷差率不同,所適用的反傾銷稅率不一。大陸的適用稅率為 20.52% 與 45.96% 稅率; 韓國方面則為27.26% 及 46.02% 稅率。
關務署表示,目前涉案貨物進口均屬零關稅項目,主要用途為提供下游廠商加工為不同用品,例如汽車車輪蓋、流理台、電腦零組件、馬達,或是建築的門窗、扶手、電梯,還包括纜車、貨櫃等。
由於涉案進口貨品應用層面廣泛,關務署表示,將派員赴中、韓兩國實地訪查,若構成傾銷,最快在今年 10 月中旬終判是否核課 5 年反傾銷稅,並按其傾銷差率正式公告稅率。
終結連 5 月負成長工業生產指數轉正了
國內製造業生產指數由負轉正! 經濟部 8 月 23 日公布,今年 7 月工業生產指數105.83,為歷年第 2 高,月增率 6.38%,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 105.18,為去年 6 月以來最高,也是歷年第 5 高,年增率為 2%,終結連續 5 個月負成長。
據了解,工業生產指數轉正的主因,是半導體、鋼鐵與石化等主力產業增產。統計處副處長楊貴顯指出,7 月製造業行業中,以基本金屬業年增率 11.56% 最多,汽車及零件業、電子零組件業分別增加 5.46%、4.68%。
展望未來,他說,美日經濟成長力道漸溫,歐洲經濟有好轉跡象,但美國QE 未來動向及中國大陸需求減緩,仍影響台灣對外出口成長力道,受到去年 8 月生產指數基數已高,預期 8 月年增率將呈平緩走勢。
10 月調電價 每月 500 度以下不漲 85%家庭不受影響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 8 月 27 日宣布,考量社會反應、景氣與物價因素下,10 月電價調漲有所修正,由原本總平均調漲幅度9.64%, 下修至 8.49%,降幅 1.15 個百分點。
依經濟部資料顯示,10 月住宅用電戶每月 500 度以下 ( 非夏月每期電費金額 2857 元、夏月每期電費 3265 元) 不調漲, 占總用戶比重 85.7%,將嘉惠 985 萬戶;小商家1500 度以下( 非夏月每期電費 1 萬 1612 元、夏月每期電費 1 萬 4668 元) 不調漲,比重達80.2%,將嘉惠 71 萬戶,合計一般家庭與小商家計 1056 萬戶不受電價調漲影響。
至於住宅用戶每月用電量 501 度至 700 度者,目前非夏月平均每月電費約 1433 元、夏月 1638 元,修正案實施後,電費支出月增 47 元至 94 元;701 度至 1000 度者, 每月非夏月平均電費約2235 元、夏月2632 元, 調漲後,月增支出 147 元至 253 元。
修正案對用電大戶開刀,新增住宅用電1001 度以上的級距, 將原本 5 級制改為 6級制, 適用占比重達 2.5%, 漲幅達 7% 至10% 最多,影響用戶 29 萬戶。
中大型工商用電戶漲幅打 9 折,打折後漲幅 10.4% 至 12.1%,嘉惠 36 萬戶。修正案將在 9 月 1 日重新公告,10 月 1 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