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市場掃描

2013-10-05

法國石化巨擘道達爾 將縮減歐洲業務轉進新興市場

《彭博社》報導,由於歐洲區對石油產品的需求減少,同時新興市場的需求量卻快速成長,歐洲第三大石油公司-法國道達爾集團(Total SA,FP-FR) 將縮減在歐洲的石油提煉及銷售業務。 道 達 爾 集 團 的 業 務 部 經 理 Philippe Boisseau 9 月 24 日在倫敦的股東說明會上表示,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國家對石油產品的需求已不再成長,而在新興市場國家,情況卻正好相反。在新興市場,潤滑油是一門獲利快速成長的生意。 道達爾集團為了提高石油提煉業務及石化產品的獲利,決心在 2017 年以前,把在歐洲市場的業務減少 20%,並擴充在亞洲及中東地區的業務。道達爾集團 9 月初公布, 將關閉位於法國東部的Carling 石化廠的一座石油裂解爐,而同時間在埃及和巴基斯坦, 道達爾展開了收購加油站的行動。 道達爾執行長在說明會中表示,未來 2 年內都不會關閉任何一座在歐洲的煉油廠,不過卻可能會縮減產能。道達爾集團打算要把石油提煉及石化產品聯會部門的平均已動用資本的回報率,從目前的 9.5% 提升到 13%。  

Shell 殼牌集團 130 億美元計劃遭擱置 傳與中石油貪腐問題有關

《路透社》報導,一項有英荷皇家殼牌集團 Royal Dutch Shell 參與,資金高達 130 億美元的煉油及石化工廠建設計劃,由於政治因素而擱置停擺。 計劃中的煉油及石化工廠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泰州,緊鄰國有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CNPC) 及來自波斯灣的卡達石油公司 Qatar Petroleum(QP)。原本預計,這座煉油廠每年能提煉 2000 萬噸的原油,並生產 120萬噸的乙烯。建造工程原本去年底就該開始。根據報導,這項計劃似乎是因為地方政治勢力的運作及反對,而遭到擱置。公司石化部門高層人士表示,中國當局已經證實, 該計劃已被取消,原因可能是土地糾紛。 中國中央政府從 8 月底開始對中石油內部的貪腐問題擴大調查後,已另有三名中石油的高層遭到調查。

路透社:馬國家石油公司 Petronas退出委內瑞拉原油開採計劃

根據《路透社》獨家消息,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與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  司 PDVSA(Petróleos  de Venezuela S.A)意見分歧,將退出委國Orinoco Belt 地區最大的石油開採計劃。 這項名為「Petrocarabobo」的旗艦計劃, 預計在未來 25 年內投入大約 200 億美元, 並建造可把重原油提煉成輕原油,每日產量達 20 萬桶的石油精煉廠。 這項計劃始於 2010 年,當初委內瑞拉得意洋洋,說這表示石油公司為了能開發這片全世界最豐富的石油蘊藏,而願意配合嚴苛的財務條件。 Petronas 另外還在委國政府的邀請下, 參與委國好幾個天然氣開採計劃, 不過Petronas 未曾成為這些計劃的正式股東。委國的石油及天然氣生產處於長期、緩慢的衰退中,而近期發生的石油精煉危機更是嚴重危及到委國的財政支出。 Petronas 的退出,讓外界不禁懷疑,委內瑞拉政府是否真有能力把Orinoco Belt 地方開發成石油生產重鎮,以提高委國停滯多年的石油產量。  

EIA:美國原油產量創 1989 年以來新高

美國能源資訊局(EIA) 公佈,截至 9 月13 日當週,美國煉油廠日均原油加工量較前週增加 20 萬桶至 1,610 萬桶, 煉油廠產能利用率較前週持平為 92.5%。汽油日均產量較前週 910 萬桶增加至 930 萬桶,蒸餾油日均產量較前週 500 萬桶增加至 510 萬桶。 當週原油日均進口量為 760 萬桶,較前週減少 43.9 萬桶;過去 4 週的原油進口日均量為810 萬桶。當週汽油日均進口量為49.2 萬桶, 蒸餾油日均進口量為 9 萬桶。 作為需求的指標,美國過去 4 週日均油品供應量為 1,910 萬桶, 較去年同期增加2.9%。其中,汽油日均供應量約 890 萬桶,蒸餾油日均供應量年增 10.8% 至 380 萬桶,航空燃油日均供應量年增 4.4% 至 150 萬桶。截至 9 月 13 日當週,美國原油日均產量為782.7 萬桶,創下 1989 年以來的新高,前週為 774.5 萬桶,去年同期為 627.7 萬桶;過去四週原油日均產量為 770.1 萬桶,去年同期為 588.7 萬桶。 美國石油學會(API) 在其 9 月份月度統計報告中表示,美國 8 月份原油產量較去年同期增加 20.3%,平均日產量達到近 760 萬桶,為 25 年來的最高原油月產量。統計報告指出,在北達科他州和類似地區頁岩油產量的提振下,美國原油產量在過去的 23 個月裡一直呈現較去年同期增加。截至目前,美國國內原油產量較去年同期增加 15.8%。美國本土 48 個州 8 月份的原油平均日產量是 710 萬桶,為 35 年來最高。  

日本與印度擬共同開發石油與天然瓦斯

日本經濟新聞於 9 月 12 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印度就建構共同開發石油與天然瓦斯合作模式已達成共識。合作方式為透過兩國政府之仲介,促使印度政府體系之石油瓦斯公司ONGC 與日本企業進行共同探勘與開發能源資源,且因係由兩國企業共同出資, 將可望減輕雙方的資金負擔,進而達到抑制該兩國燃料費上漲的目的。 全球性開發石油氣的費用上漲,為了取得相關開發權益,對於日本與印度雙方之企業而言均為一大課題。透過分擔開發費用, 可以對更廣泛區域就開發案件分散投資。 對於採購天然瓦斯,亦研議由印度國營瓦斯公司GAIL 與日本企業共同進行。日本與印度合計占全球液化天然氣(LNG) 進口量之 4 成,兩大資源消費國透過合作,可以提高價格交涉能力。GAIL 已與美國簽訂於2015 年進口頁岩天然氣的合約,在可以自美國進口低價天然氣的背景下,有利於進一步之價格談判。 日本與印度亦將就開發新世代資源之「甲烷水合物」(methane clathrate,亦稱「可燃冰」) 進行合作,將日本的資料分析技術,運用於調查印度周邊海域之蘊藏量。  

IEA: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衝擊全球石油需求

國際能源署 (IEA)9 月 12 日在月報當中指出,8 月份國際油價上漲,主要受到美國指控敘利亞使用化武並欲採取軍事行動制裁,以及利比亞原油生產幾乎完全關閉的影響;近日,在俄羅斯提議利比亞交出化武並獲得美敘回應之後,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 油價才告下滑。 IEA 預估,2013 年全球石油日均消費量將增長 89.5 萬桶,較前月預估的 90 萬桶略微下調;2014 年將增長 110 萬桶,與前月報告的預估相同。8 月份,全球日均原油供應量較前月減少 77 萬桶至 9,159 萬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與非OPEC 國家的產量均有下滑,其中OPEC 日均產量減少26 萬桶至3,051 萬桶。第三季,非OPEC 國家的原油產量預估將季增每日 52 萬桶,因北海產油的下滑被北美以及其他的地區的產量增長所抵消。 IEA 也指出,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的情況如果持續惡化,全球的石油需求也將受到衝擊;因為原油以美元計價,進口國的貨幣貶值意味原油進口價格更高,自然將對需求造成影響。IEA 預估,下半年新興市場的原油需求增長預估將放緩至年增 2.6%,貨幣貶值較嚴重的國家包括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與泰國等的需求預估均有下調。  

排擠食物生產 歐盟縮限糧食作物提煉生質燃油

生質燃料發展在歐盟遭遇重大挫折!歐洲議會 9 月 11 日表決通過,將縮限使用糧食作物提煉生質燃料;規定 2020 年時,糧食製成的生質燃料不得超過交通燃料用量的 6%。 BBC 和華爾街日報報導, 歐洲議會以356 票對 327 票通過提案,限制使用糧食作物製造燃料,以免影響食物生產。議會籲改用海藻等廢棄物作為生質燃料原料,盼 2020年時此類新燃料可佔交通燃料用量的 2.5%。生質燃料可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先前獲歐盟大力提倡。但近來專家認為,生質燃料佔用農地、排擠糧食生產,推高了農產品價格。綠色和平組織數據顯示,美國 40% 玉米用於製造乙醇,歐洲更有 60% 的油菜籽拿來提煉生質燃料。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 估計,倘若取消生質燃料補貼,2020 年時歐盟蔬菜油的價格可大減 48%。  

日本與馬來西亞共同開發的伊拉克油田投產

科威特新聞社(KUNA) 報導,日本石油探勘公司(Japex)9 月 2 日宣佈,已於 8 月 31 日開始了伊拉克南部加拉夫油田(Garraf) 的原油開採。這是 2003 年伊拉克戰爭後日企在該國擁有自主開發權的油田首次生產原油,目前日產量為 3.5 萬桶。該公司是與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 共同開發該油田。 Japex 計劃到 2017 年將日產量增至 23 萬桶,約為日本每日需求量的 5%。經濟產業省評論稱此將對日本能源的穩定供給做出貢獻,Japex 社長渡邊修也發表談話稱,希望作為伊拉克重建的橋樑發揮作用。2009 年12 月 Japex 與 Petronas 聯手, 成為首家贏得伊拉克政府國際招標的日企。日本是僅次於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 據Japex 介紹,開發資金中三菱商事和Japex 等日本企業負擔 40%,Petronas 公司負擔 60%。在 20 年的合約有效期內,預計可生產原油約 13 億桶。出售原油所得資金等將用於收回投資,此外還考慮對日出口部分原油。

今年中國潤滑油市場或達 230 億元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潤滑油消費大國,預計今年中國潤滑油市場規模將達230 億元, 比去年增長 8%~10%, 而未來3 年,中國市場的潤滑油需求也將保持每年8%~10% 的增長率。  

中國央企防腐計 中石油管道業務擬獨立

中國央企龍頭的中石油爆發貪腐案件之後,大陸媒體引述中國國家發改委人士指出,發改委近期已多次召集石油公司的代表開會,討論將中石油的管道業務收回由國家管理的可能性。 今年上半年,中石油和發改委也曾討論過將中石油分拆重組案,但由於中石油領導層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因而未見行動。如今中石油可能經專業化重組分拆,獨立上市。 今年 3 月,中國完成了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而備受好評;但在天然氣價改方面, 卻遲遲未能推出。 事實上,天然氣價改方案其實早已確定, 但遲遲未能推出的原因除了涉及面廣,還有就是上下游價格關係很難理順。 目前,中國城市天然氣價格包括出廠價、管輸價、城市管網價三部分。出廠價加管輸價形成門市價。按照加權平均法方案,會通過相關的方式進行加權平均,然後由國家發改委制定一個門站的銷售指導價格。 但由於管輸部分由中石油控制,而中石油幾乎壟斷了中國的陸地天然氣開採,並且從西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也由中石油承擔,因而中國城市天然氣構成的三個部分中兩個部分被中石油把控。因此,將管道從中石油獨立出來,不僅是打破壟斷的問題,還關乎天然氣價格改革的大局。

中國三大油企爭奪巴西油田

巴西石油管理局將於 10 月 21 日,為巴西最大的深海鹽下層石油區塊Libra 招標,由於歐美大石油公司都未有參加競投,相信石油儲量相當於巴西全國已探明原油總儲量 80%的Libra,將很有可能成為亞洲油企的囊中物。中國三大油企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各支付了逾 95 萬美元的競標註冊費。目前已經確認 11 家公司參與投標,其中 7 家都是亞洲的公司。 巴西早前曾預計有 40 家國際企業競標,但現在僅有 11 家,美國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皆沒有參與競標,除了因為項目需涉及多家公司合作之外,早前傳出美國監聽巴西石油等海外油公司的通訊,也影響了歐美油企業的投資意欲。 Libra 位於巴西東南部海域桑托斯盆地, 預計原油儲量 80 億至 120 億桶當量,是全球迄今為止單次拍賣儲量最大的石油區塊。 據國際認證公司評估,利貝拉區塊原油屬輕質油,油品極佳。油田 30 年內產油收入預計達 9000 億雷亞爾( 約 12 兆 6 千億元), 但開採難度大,一家公司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多家公司甚至多國公司共同合作。

非洲探油 中國石油踢到鐵板

中國為了發展經濟,對原油等原物料需求強勁,將目標鎖定在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 出動國營石油公司在非洲砸巨資投資。而非洲國家為了脫離貧窮和促進國家發展,過去對中國的投資來者不拒。英國金融時報報導, 如今隨著非洲國家的自主意識提高,中國國營石油公司在非洲不再能予取予求。 尼日政府僱用的私人查帳員最近發現, 中石油 (CNPC) 浮報開採成本且價格不公道,成為尼日政府與北京當局新一輪談判的證據,透過艱苦的契約修訂談判,從中國討回數千萬元的利益。 而今年 8 月,因發現該公司讓大量的原油流入首都恩賈梅納南方的溝渠裡,查德石油部長關閉中石油的油井,並拒絕油井恢復開採,且驅逐了中石油的當地主管及助手, 指出除非採取補救措施和加強治理,否則不同意恢復生產。 牛津大學教授和非洲石油問題專家奧利維拉(Ricardo S. de Oliveira) 表示:「一些國家的作法似乎是個警告,顯示向來軟弱的非洲政府也有抗爭手段,凸顯出非洲與中國的關係不像過去那樣不平衡。」

克萊斯勒申請 IPO,飛雅特整合破滅

克萊斯勒 (Chrysler) 的大股東飛雅特(Fiat), 整合兩大車廠失利! 克萊斯勒 9 月23 日申請價值 1 億美元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這個舉動讓飛雅特試圖取得克萊斯勒所有股權的計畫,遭遇挫折。 義大利車廠飛雅特在 2009 年克萊斯勒面臨破產危機時入股該公司,並成功讓克萊斯勒轉危為安,持有 58.5% 股份。飛雅特- 克萊斯勒執行長馬奇歐尼一直想合併兩家車廠,結合雙邊現金,讓飛雅特能有更多資金擴充產品線。 CNNMoney 和路透社報導,美國汽車工會旗下的信託機構VEBA 是克萊斯勒的第二大股東、持股 41.5%。飛雅特多次想買下VEBA 股份,但價錢談不攏,遲遲未能成交。 VEBA 因此決定出售部分持股、進行IPO, 但並未說明將出售多少股數。IPO 可能會在2014 年第 1 季登場。

景氣復甦應對策略,歐洲 Ford將在未來五年內推出 25 款新車

歐   洲 Ford 產   品   開   發   總   管 Barb Samardzich 於法蘭克福車展上表示,Ford 將擴展其歐洲市場產品陣容,以等候歐洲車市的景氣復甦,同時並增加Ford 品牌於歐洲市場的佔有率。 歐洲Ford 總裁Stephen OdellFord 表示,2012 年時,Ford 原訂在接下來的五年內(2018 年前) 於歐洲市場推出 15 款新車,如今將擴展為 25 款。這計劃裡的 25 款新車將是追加的車型、或全新世代的車款,而非單純的衍生車型;Barb Samardzich 補充表示, 基於 Ford 原廠「One Ford」的策略, 使得底盤與引擎動力均以全球化、單一規格化為皈依,因此使得這項產品擴充計劃更易於實踐。舉例來說, 印度生產的Ford EcoSport 小型跨界休旅車,在發表後的一年半內隨即併入歐洲Ford 的產品陣容裡,而接下來,EcoSport 也將於俄國境內投產,並於 2013年底進駐歐洲地區的Ford 展示中心。

讓人車合而為一,Nissan 將推 Nismo 智慧型手錶

日本車廠Nissan 在德國法蘭克福車展, 宣布了Nismo Watch 智慧型手錶,讓駕駛人可以連接到其座駕,提供即時生物資訊監控資訊。 目前 Nismo Watch 仍在概念階段, 它將可以監控車輛的效率( 透過測量平均速度和油耗),提供遠程和效能資訊,並監控駕駛人的生物資訊( 透過心率監控),並接收Nissan 傳送的車內資訊等。 Nissan 目前仍未公布價格和發售日, 不 過 Nismo  Watch  將 透 過 Bluetooth Low Energy 和Nissan 汽車連接,其中包括一顆可透過Micro-USB 充電的鋰電池。電池壽命在一般使用情形下為 7 天,不過實際使用時間得經過測試後才知道。

台灣汽車市場 8 月份銷售數據— 國產篇

受到農曆民俗月於 8 月初開始的影響,各車廠仍持續推出各式優惠促銷方案,但礙於消費者對於民俗月的迷信難擋,對於銷售數字難有實際提升。8 月份銷售量前 10 名如下:  
2013 8 月國產轎車 Top 10
本月排名 上月排名 廠牌車型 銷售數
1 1 Toyota Altis 1832
2 3 Nissan Tiida 991
3 4 Nissan Livina 722
4 5 Toyota Yaris 719
5 2 Toyota Camry 669
6 6 Toyota Vios 556
7 7 Focus 542
8 11 Hyundai Elantra 339
9 9 Honda Civic 252
10 12 Honda Fit 243
圖片來源:【車市新聞】台灣汽車市場8月份銷售數據 ─ 國產篇

韓國起亞汽車 重返台灣

台灣汽車市場蓬勃,吸引外商跨國集團搶進,馬來西亞商森那美(Sime Darby) 集團, 搶下韓國起亞(Kia) 汽車台灣代理權,明年帶領起亞車重返台灣市場,未來更將在台投資建汽車廠,讓起亞躋身台灣國產車品牌之列。 森那美集團已於 8 月 23 日在台登記成立台灣森那美起亞公司,登記資本額 3 億元, 董事長由森那美集團負責汽車事業的董事總經理何國文擔任。 據悉,森那美與起亞最快將於 10 月在台發布雙方合作,初期將先以純進口車的方式經營,未來將投資設廠,在台組裝部分起亞車型販售,希望能進一步拉高銷量與市占率,目標搶入台灣車市五大之列。 根據網站資料,森那美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跨國企業之一。森那美業務橫跨汽車、房地產、重型機械、能源、橡膠種植等領域,事業版圖遍及東南亞、中國大陸、日本與韓國等國。 事實上,起亞汽車早在 1999 年,就曾由太古汽車集團代理引進台灣,極盛時期,曾創下年銷 5,000 輛的紀錄,在台灣進口車市場掀起一陣「韓」流。但後來在 2008 暫時退出台灣。不過起亞的商用車,則是另外透過嘉樂寶汽車代理在台販售。

陸企 500 強 中石化 9 連霸

「2013 中國企業 500 強」名單揭曉,中石化以 2.83 兆( 人民幣 ,下同) 營收連 9 年蟬聯冠軍。 名單前 10 強與去年相同,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依然雄踞前 5,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排名各上升 1 位,中國移動則由第 6 退居第 8。 今年入圍前 500 強的年營收門檻提高至198.67 億元,比去年提高 23 .57 億元,總營收更首度突破 50 兆大關。 不過雖然企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增幅降至 11.41%,比去年減少了 12%,資產總額增長 15.99%,下降 4.41%,顯示規模擴張速度趨於放緩。 從盈利能力看,500 強企業收入及資產利潤率連兩年出現下滑, 分別為 4.34 %、1.44%,比去年下滑 0.33 和 0.14 個百分點, 顯示大企業獲利能力衰退。在企業結構部分, 國有及控股企業佔總數 62%,共有 310 家, 仍舊居於主導地位。 此外, 與美國相比, 中國企業 500 強收入利潤率剔除銀行業後僅剩 2.55%, 遠落後美國 500 強非銀行企業的收入利潤率6.39%,顯示中國大企業盈利能力仍明顯低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