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市場掃描

2022-08-08

中油估全年累虧恐達1,800億 破
歷史紀錄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烏俄戰事延長,天然氣供需持續緊繃。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目前天然氣除電業外凍漲已近1 年,桶裝瓦斯凍漲1 年半,在成本無法漲足反應情況下,虧損包袱仍大幅累積。上半年稅前已虧損555 億元,其中天然氣吸收1,008 億元、虧損達937 億元;如加計油品吸收虧損,上半年油氣共吸收1,284 億元。目前稅後累積虧損加上去年399 億元,共為843 億元。

倘若到年底前都無法再漲價,預估全年天然氣虧損恐達2,049億元,扣除油品約200多億盈餘後,全年累積虧損將達1,800億元,改寫史上最高紀錄,也將虧掉中油一個資本額。

中油轉型 拚燃料變材料 
因應國發會今年3 月公布的2050「淨零碳排」策略,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油品當燃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油公司已擬定三大轉型方針,全力把燃料變材料,包括地熱、氫能等潔淨能源,都是開發選項。

油品當燃料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中油做汽、柴油、燃料油,未來會把油品變成石化品,再優化成高級材料,也就是所謂的「把燃料變材料」。減碳部分也做碳中和,已自2005 年基準年的1,758 萬公噸,至去年減到769 萬公噸,共減碳逾30%。

瞄準淨零 氫應用商機看漲 
淨零排放已成全球商機所在,其中氫氣因具有替代化石燃料潛力,加上排放的產物僅有水,被視為是淨零排放的關鍵之一。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 個國家地區發布國家氫能策略,從國發會今年3 月公布的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來看,2050 年臺灣電力來源,有9%到12%,要仰賴氫能。中油以臺灣綠氫供應者的角色向前邁進,預計2023 年底打造臺灣首座移動式加氫站,未來煉油廠更將轉型以電解水產氫的方式,提供綠氫。

台灣奧迪福斯接軌母集團!
更名 Volkswagen Group Taiwan 

全球最大汽車集團之一,Volkswagen 集團旗下擁有8 家乘用車品牌、3 家商用車品牌與1 家機車品牌,而台灣方面是由奧迪福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近日與原廠接軌,宣布更名為台灣福斯股份有限公司(VGT)。

原先台灣的奧迪福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AVT),是福斯集團為台灣成立的銷售子公司, 主要管理Audi、Skoda、Volkswagen與福斯商旅等四大品牌,並成功以12% 市佔率成為台灣第三大進口車集團。

而今年7 月1 日開始,奧迪福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AVT) 將更名為台灣福斯股份有限公司(VGT),與母集團的全球經營方針接軌,同時原廠強調,僅是單純變更公司名稱,不會影響到品牌車款與消費者權益。

今年在台灣市場,福斯集團先後發表AudiA8、Volkswagen T-Roc,同時原廠透露,已緊急將烏克蘭協力廠的生產設備,轉運至其他國家繼續生產,陸續解決零件供應瓶頸。缺車問題方面,台灣福斯主管指出,目前向原廠下訂的下半年新車訂單,都已被排
入生產,接下來新車供應將邁向正常化,今年銷售量力拚維持1.1 萬輛水準。

超越F1賽車!
台廠鋰電池助攻電動賽車奪冠 

隨著電動車市場大爆發,造成鋰電池開始供不應求,近日國內電池大廠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應用在英國賽車節中的純電動賽車Speirling 上,以驚人的39.08 秒刷新賽事歷史紀錄,還超越上百台F1 賽車奪下冠軍。不僅與英國新創電動車廠簽署鋰電池合
作,在國際上也備受矚目。競速電動車要跑得快,對電池的要求包括高功率、低阻抗和快速充電,而純電動賽車Speirling 使用的就是,來自台灣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從靜止到加速96 公里的時間只需要1.35 秒,極速更是來到241 公里,每公噸可到1000 匹馬力,續駛里程長,關鍵是沒有任何碳排放。

車輛可能會起火與乘客受傷!賓士
GLC、C-Class等7大車系召回 

台灣賓士近期又有大規模召回活動!同時有兩項召回作業,分別會造成車輛起火與乘客受傷的風險,影響的車款涵蓋了的C-Class、GLC、E-Class、GLE、S-Class,甚至是G-Class。

第一個召回為安全氣囊控制單位軟體。安全氣囊控制單元的軟體可能與規格不符。用於乘員識別的控制單元,會在車輛關閉時被安全氣囊控制單元永久停用,在車輛發生事故時乘客座安全氣囊可能不會啟動,增加乘員受傷的風險。
第二個召回為引擎控制單元軟體。配置柴油引擎的車輛上,由於引擎控制單元軟體的真空控制設定不適當,冷卻液泵浦可能因此滲漏冷卻液至真空系統。若冷卻液進入真空系統時,將造成相關部件的損壞。如果真空系統電磁閥沾到冷卻液,其溫度於個別的情況下,也會由於電化學反應而隨時間上升,有引發火災的風險。

台灣運通引進純電動大貨車 
台泥企業團7 月14 日表示,旗下所屬的台灣運通倉儲公司為響應EV100( 運輸工具電動化) 趨勢,向歐洲卡車製造商斯堪尼亞公司(Scania) 訂購2 輛26 噸級電動大貨車,預計今年8 月抵台,為亞太區域首輛上路營運的26 噸電動大貨車。

台通與Scania 力拚今年第4 季完成這2輛最新式電動大貨車掛牌,並投入台通車隊;台通也計畫2023 年至少再添購3 輛純電動大貨車,為台通開啟綠色物流新商業模式。

埃克森美孚首批永續燃料 
抵達樟宜機場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7 月7 日表示,已向新加坡樟宜機場交付第1 批可持續航空燃料(SAF) 貨物,這是為期1 年的試點計劃的一部分,旨在測試新燃料飛機。據悉,這批SAF 是由納斯特油(Naste oil) 為基礎,透過埃克森美孚的新加坡化工廠所精煉而成。

據報導,試點計畫是由新加坡民航局、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 及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發起,並於今年2 月選中埃克森美孚於作為SAF 的供應商,7 月開始,該燃料將從樟宜機場陸續交付給新加坡航空和酷航(Scoot)。

埃克森美孚表示,隨著航空、海運和大型卡車等運輸部門的脫碳意識提升,對低碳排燃料的需求預計將成長,並計劃到2025年每天提供超過4 萬桶低碳排燃料,到2030年提升為每日20 萬桶。

汽油跳漲令石化原料更缺 
苯6 月鹿特丹報價歷史高 

以石油衍生物生產的石化原料成本,今年已經因為油價跳漲受到推升,汽油價格跳漲、導致這些石化原料變得更缺,進一步增加基礎商品( 例如汽車零件、藥品) 的生產成本。

英國金融時報7 月13 日報導,原物料數據機構ICIS 資料顯示,苯在鹿特丹的報價6月飆升至每噸1,900 美元歷史高,直到7 月初才拉回至每噸1,780 美元。苯是用來生產橡膠、尼龍及藥品的石油衍生物。其他像是甲苯、二甲苯等化學品( 用於塑膠封裝、紡
織品) 的報價最近幾週也飆升至1980 年代有紀錄以來新高。

報導指出,雖然原油報價目前仍遠低於2008 年歷史高,汽油價格卻飆升至歷史高峰附近。由於疫情高峰期間歐美煉油廠關門、再加上俄羅斯原油遭西方制裁,全球煉油製品供給極吃緊。汽油價格飆天價,也鼓勵煉油廠把價值較高的化學原料拿來製造汽油。這導致隨油價波動的石化原料價格走升。

美國石油探勘井數量續增 
利比亞石油恢復出口 

據報導,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部7 月17日發表聲明,宣佈正式恢復已中斷近3 個月的石油出口。7 月15 日,由聯合國所支持的國家團結政府新任命的國家石油公司總裁法爾哈特(Farhat Bengdara) 宣佈解除該國油田和港口的「不可抗力」狀態。法爾哈特表示,利比亞將全面恢復所有石油產區的生產活動,日產量將於近期恢復至300 萬桶。

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務公司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 報告表示,截至7 月15日,美國石油與天然氣探勘井數量較前週增加4座至756座,創2020年3月以來的新高。

其中,主要用於頁岩油氣開採的水平探勘井數量較前週增加4 座至686 座。貝克休斯的數據顯示,截至7 月15 日,美國石油探勘井數量較前週增加2 座至599座,續創2020 年3 月以來的新高,已經連續第6 週增加;天然氣探勘井數量較前週持平為153 座。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石油探勘井數量增加219 座,天然氣探勘井數量增加49 座,水平探勘井數量增加252 座。

IEA:近期全球石油供應危機
出現緩和跡象 

據報導,IEA 於7 月13 表示,近期的石油供應危機出現初期緩和跡象,因為全球經濟成長疲軟削減原油需求、對俄國石油制裁影響有限,且美國與加拿大生產商增加產量,IEA 下調今明兩年需求預測,本年每日減少24 萬桶至每日9,920 萬桶,2023 年每日減
少28 萬桶至每日1.013 億桶。

另 IEA 上調本年供應量,每日提高30萬桶至每日1.001 億桶,俄國原油產量亦上調每日增加24 萬桶至每日1,060 萬桶。本年6 月全球石油供應量每日增加69 萬桶至每日9,950 萬桶,主因為俄國產量多於預期。

IMF:若俄全面斷氣 3 歐國將陷
嚴重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IMF)7 月19 日預警,若俄羅斯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將讓一些中歐和東歐的國家經濟萎縮高達6%,陷入嚴重衰退。

IMF 7 月19 日指出,俄國全面「斷氣」的風險正加劇人們對天然氣短缺、物價上漲和經濟影響的擔憂,儘管歐洲各國行動迅速,但他們缺乏有效管理和盡可能降低影響的計畫。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讓IMF 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3.6%,2022 年第一季天然氣總消費年降9%。花旗亦釋出報告指出,若俄羅斯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將引發經濟衰退,歐股可能會暴跌10%。

IMF 呼籲,歐盟各國政府需要更加努力,以確保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和替代供應,解決進口和分銷天然氣的基礎設施瓶頸,訂定在緊急情況下共享供應的戰略。

Shell 等聯盟目標2027 年從葡萄
牙運送第一批液態氫至荷蘭 

據報導,由Shell New Energies NL BV、ENGIE、Vopak 與Anthony Veder 組成的聯盟簽署了一項協議,將針對在葡萄牙生產與液化綠色氫,並運輸到荷蘭儲存與分銷計畫,進行可行性研究。

本聯盟擬在葡萄牙Sines 港的工業區利用再生能源電解生產氫氣,然後將氫氣液化並通過液態氫載體運送到鹿特丹港進行儲存與銷售,目標是在 2027 年運送第一批液態氫。據稱,重型車輛、航運和航空業等業者皆支持此一發展,因為其非常符合減碳營運的需求。Daimler 卡車公司技術主管Andreas Gorbach 即表示,倘要口再生能源至荷蘭或德國等市場,液態氫將是關鍵解決方案,該公司亦正開發可直接使用液態氫的新一代卡車。

Shell 和ENGIE 將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合作,而Vopak 與Anthony Veder 則專注於運輸、存儲和分銷。初估每日將可生產、運輸及儲存約 100 噸液態氫,未來並可能逐漸擴大規模。

近幾年來,荷蘭與葡萄牙加強在氫氣生產與運輸方面的合作,雙方於2020 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於2022 年5 月在鹿特丹舉行的世界氫能峰會中,再次確認共同目標。

SHELL停止西澳Prelude浮動式
LNG開採、未來或將推升LNG價格 

荷商殼牌石油(SHELL) 因勞資糾紛惡化,停止西澳Prelude 浮動式LNG 開採,未來或將推升LNG 價格。

據報導,自2019 年啟用後深受技術問題之影響,2021 年曾因火災暫時停止營運。近期殼牌公司與代表天然氣設施成員之離岸工會聯盟(Offshore Alliance),因勞資糾紛僵持不下。7 月初殼牌為打破僵局提出新企業談判協議遭95% 的工會成員否決,爭議再次爆發。

殼牌( 資方) 發言人表示因受保護之抗議行動,導致該氣田暫停營運。工會發言人Zach Duncalfe ( 勞方) 則認為停工係因殼牌公司敵對、不妥協態度所致,工會仍盼達成新協議。

澳洲Monash 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ArielLiebman 指出,殼牌自Prelude 出口天然氣,此舉恐將推高全球天然氣現貨價格,或將彌補暫停營運之損失;倘以全球投資組合角度判斷,本案對殼牌之影響應不大。

里程、充電問題都非首要考量,
最新研調顯示民眾「棄油轉電」
的關鍵在價格 

過去一般認為電動車續航力是否充足、補充電力是否夠方便,都是民眾是否願意換開電動車的主要考量。但在電動車發展腳步相對較快的國家,例如政府很早就大力推行電動化的英國,價格實際上才是多數民眾做出「棄油轉電」決策的關鍵因素。

2011 年時英國的「Driving Away FromFossil Fuels」研究報告指出,當時只有不到1% 的民眾會考慮購買電動車 ( 包含插電油電車),即使價格與燃油車持平,後續這個數字到了2015 年之後僅僅上升到了2%。但到了2022 年卻有極大不同,只要電動車、插電油電車的價格和燃油車持平,那2,000 名接受訪問的英國民眾願意「棄油轉電」的比例竟然達到了100%。

固態電池專利數量遠超競爭對手,
外媒看好Toyota
終將稱霸電動車市場

面對席捲全球的電動化浪潮,Toyota 持續秉持「多元發展路線」,認為不應縮小消費者的選擇範圍,但也因此被大股東認Toyota 的電動化轉型腳步還不夠快。

然而就算Toyota 堅持多元發展路線才是王道,外媒仍看好Toyota 最終仍將稱霸電動車市場,關鍵就在於Toyota 手握的固態電池專利數量遙遙領先其他對手。

由於擁有固態電池專利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這代表自從1990 年代就開始研究固態電池的 Toyota,即便無法在當前的電動車市場取得領先,最終也會在電動車進入到固態電池時代之後,取得整體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

百度推無方向盤無人車RT6,
成本價25 萬人民幣 

百度7 月21 日召開《2022 百度世界大會》,發布無方向盤無人車Apollo RT6,成本價為25 萬元( 人民幣,下同),量產成本大幅降至業界的十分之一,預計2023 年下半年小批量投入百度旗下無人駕駛計程車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試營運。
基於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百度將無人車的成本降至業界的十分之一,與市面上的普通新能源車價格相近。依計劃,百度明年將在蘿蔔快跑平台使用RT6,規劃產能將根據營運部署節奏,從萬輛到十萬輛逐步攀升;預計於2025 年實現在中國65 個城市
營運,2030 年將覆蓋100 個城市。根據大會揭露的最新數據,百度旗下「蘿蔔快跑」目前已進入中國10 個城市,訂單量累計超過100 萬,百度智慧交通方案已在50 多個城市得到實踐和驗證。

Mercedes-AMG PETRONAS
Formula One Team
成為全球第一個投資航空等級
合成燃料的賽車隊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宣佈致力於投資可持續航空燃料,為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再盡一份努力,並且也是為了到2030 年成為SBTi 認證凈零排放的目標所努力。

可持續發展是Mercedes-AMG PETRONAS F1車隊營運的核心。SAF可持續航空級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是可再生或廢物衍生的合成燃料,是國際民用航空組織認可的一項新興技術,在減少未來國際航空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Mercedes-AMG PETRONAS F1 車隊購買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將用於間接範圍的減少航空排放,透過購買SAF,將能夠將比賽團隊人員的航空旅行碳足跡減少近50%,並將繼續以黃金標準抵消剩餘的航空碳排放。

零件瑕疵可能導致剎不住! Volvo
三款主力車宣布召回 

Volvo 發出召回通知,由於焊接不良,將影響剎車力道,可能會有剎不住的疑慮,三款主力車S90、XC60 與XC90 從7 月11日宣布召回。
受影響的部分車款,煞車系統液壓單元內的馬達轉子軸和磁鐵組之間的一個焊接連接處可能部分焊接不良,除了EBD ( 墊子煞車力量分配) 功能外的主動式支援功能如剎車增壓、ABS、ESC等功能將可能停止作用。而使車輛減速時可能因剎車力道不足,駕駛
需要較大的剎車踏板力量以及較長的踏板行程,可能會產生安全上的顧慮。

Cybertruck 終於確定投產?
馬斯克:明年中旬問世 

2019 年底,特斯拉(Tesla) 發表話題性十足的貨卡跑車Cybertruck,引發粉絲關注,但至今只聞樓梯響,投產時程一延再延。7月20 日,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終於給出具體時間表,稱Cybertruck 有望在「2023 年中旬」問世。媒體報導,特斯拉最初於2019 年宣佈推出Cybertruck,當時預計2021 年底開始生產。2021 年8 月,特斯拉將Cybertruck 投產時間點延到2022 年。而2022 年1 月召開第四季財報會議時,馬斯克坦言進度再度延遲,但只稱希望2023 年投產,直到7 月20日第二季財報會議,才透露較明確的時程,訂在2023 年中旬。

在此期間,特斯拉遭到競爭對手追趕,Rivian 於2021 年9 月成功產出R1T 皮卡,成為首家推出電動皮卡的汽車製造商。福特也在2022 年5 月底開賣純電皮卡F-150 Lightning, 並計劃在2023 年將F-150 Lightning 產量拉高到15 萬輛。

晶片短缺 本田日本工廠傳8 月
續減產、最大3 成 

因晶片短缺,日本汽車大廠本田(Honda)日本工廠傳出將在8 月持續減產、減產規模最大為3 成。
日經新聞7 月21 日報導,因晶片持續短缺、加上上海封城導致物流停擺的影響持續,也讓本田日本工廠將在8 月上旬持續進行減產,和5 月時制定的計畫相比、減產規模最大為3 成。
據報導,本田位於三重縣的鈴鹿製作所將在8 月上旬減產約3 成、位於埼玉縣的埼玉製作所寄居工廠將減產約1 成。鈴鹿製作所主要生產輕型汽車「N-BOX」、SUV「VEZEL」等車款,寄居工廠主要生產「Step WGN」、「Freed」等車款。7 月時鈴鹿製
作所減產約1 成。

報導指出,受減產影響,也讓本田新車交車時間拉長。在7 月18 日時,「N-BOX」和VEZEL 油電車版的交車時間約半年。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上半年柴油
與汽油車新車市占降至55.8%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 最新公布統計,今年上半年柴油與汽油車銷售較去年同期衰退,被電動車與油電混合動力車持續成長的市場占有率搶盡風頭。

根據ACEA 分析, 今年上半年歐洲新車銷量下降 14%,其中汽油與柴油車銷售趨緩,兩者合併市場占有率由去年同期的 62% 減為 55.8% ( 汽油車38.5%、柴油車17.3%);若就歐盟銷售輛數觀察,汽油車銷量減少22.2%,柴油車銷量跌幅更達27.7%;反之,電動車銷量持續成長,輛數增加 11.1%,佔自用車登記總量之 9.9%;可充電混合動力車銷量雖下滑12.5%,但市場佔有率提高為8.7%;不可充電混和動力車銷量亦減少2.2%,但仍穩佔市場22.6%。

展望下半年,電動車與混合動力車將逐步普及;惟數月來電子零組件短缺以及俄烏戰爭對供應鏈之衝擊仍是汽車產業之重大考驗。

Rivian打造亞馬遜專屬電動貨車上路
股價揚4% 

美國電動車新秀Rivian 為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 打造的電動貨車正式上路,不僅是亞馬遜推動淨零轉型的重要一步,Rivian 也打破外界擔憂生產可能延誤的疑慮,帶動股價勁揚逾4%。
據報導,亞馬遜與Rivian 7 月21 日宣佈,啟用Rivian 專為亞馬遜打造的商用貨車EDV,初期先在少數幾個城市進行送貨,包括西雅圖、巴爾的摩、芝加哥和鳳凰城等。亞馬遜表示,預計在今年底前擴大到100 多個城市,屆時數量可達數千輛。

除了Rivian 之外,亞馬遜還與其他汽車製造商合作,來加速車隊電氣化。今年1 月,亞馬遜宣佈向知名跨國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採購數千輛電動貨車,成為Stellantis 2023年問世的純電商用貨車Ram ProMaster 的首個企業客戶。另外,亞馬遜也向賓士訂購電動貨車用於遞送包裹。

Sony 攜本田 進擊電動車 
擁有76 年歷史的Sony 趕搭科技巨頭計劃進軍汽車業的熱潮,正攜手本田(Honda)合作開發電動車,預定2025 年發售,押注自身的軟實力加上本田的硬實力,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綜效,追趕「霸主」特斯拉。

放眼所有日本車廠,本田投入電動車市場的態度最積極,目標2040 年全面取代傳統燃料車銷售。本田和Sony 在6 月已宣布合資成立新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兩大企業原是日本經濟自二戰後復甦的象徵,現正攜手進軍電動車市。

特斯拉上海廠完成產能升級,
年產能逾75 萬輛 

據報導,特斯拉(Tesla) 公布2022財年第二季財報時表示,特斯拉上海工廠於近期進行產能升級,年產能已超過75萬輛,為特斯拉目前產能最高的超級工廠。此外,特斯拉加州工廠年產能65萬輛,柏林工廠及德州工廠年產能均超過25萬輛。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指出,供應鏈方面的挑戰仍然普遍存在,「幾年來,供應鏈的地獄一直存在;而特斯拉有足夠數量的2170 電池,完全能滿足今年公司旗下所有電動汽車的生產需求,而4680電池將在2023年真正發揮作用」。馬斯克並透
露,新建的德州超級工廠正在加速發展,公司預計德州超級工廠將在幾個月內突破每週1,000輛的產能目標。

另外,對於有投資者詢問特斯拉如何看待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馬斯克表示,他非常尊重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他們很聰明,他們很努力,任何沒有他們那麼有競爭力的人都會衰落」。不過,馬斯克仍強調,「目前最好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實際上是特斯拉中國」。

比亞迪進軍日本乘用車市場,
明年推三款純電動車 

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日本分公司(BYD JAPAN 株式會社)7 月21日在東京召開品牌發布會,宣布正式進軍日本乘用車市場,並亮相三款純電動車,包括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車型,預計2023年陸繼發售;在中國汽車出海浪潮下,比亞迪加速布局海外乘用車市場。

1999年,比亞迪以二次充電電池為起點,開始服務日本客戶,隨後,比亞迪純電動大巴、新能源儲能系統以及純電動叉車等在日本順利展開業務,獲得了日本客戶廣泛肯定和支持,累積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和品牌口碑。目前,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足跡遍佈全球六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0個海外城市。

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表示,將攜手日本本土優秀的經銷商和合作夥伴,逐步建立完善的銷售和服務體系,為日本消費者帶來更加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及更好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