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市場掃描
2011-11-05
Anadarko 與BP 就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解
阿納達科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就2010 年墨西哥灣漏洞事件所造成損失達成和解,前者向後者支付 40 億美元,雙方放棄相關訴訟。
兩個公司發表聲明表示,阿納達科將向BP 支付 40 億美元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清理費,兩個公司放棄對對方的訴訟。BP 公司將放棄對與該事件相關的未來賠償要求,並免除根據美國石油污染法對阿納達科公司損害索賠的責任。
阿納達科還會轉讓在位於墨西哥灣密西比比峽谷(Mississippi Canyon)252 地塊 25%的利息,以求繼續掌控英國石油公司Macondo 油井的勘探。
殼牌等石油四巨頭71 億美元投資北海油田
英國石油公司(BP)、荷蘭皇家殼牌( Shell ) 、 美 國 康 菲 石 油 公 司(ConocoPhillips)以及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Chevron)四公司 10 月 13 日宣布,將以71 億美元投資北海油田開發項目已獲英國政府批准,預計 2016 年開始產油,產油峰值料將在 12 萬桶/日。
四家石油公司計劃在英國設德蘭群島西部的 Clair 油田建造兩座由橋梁連接的新石油鑽井平臺,而這將是該油田的第二階段開發。包括該投資項目,這四大公司計劃在未來 5年內對英國石油行業投資總計 100 億英鎊。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表示,英國石油等四大石油公司開發北海 Clair 油田的項目將對該國經濟與就業帶來強勁利多作用。英國石油對該油田項目持有 28.6%的權益,殼牌的權益比例為 28%,康菲石油持有24%的權益份額,雪佛龍持有 19.4%的權益份額。
挪威國家石油 買美油企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10 月 17 日宣布,同意以 44 億美元現金收購總部在美國德州的石油公司 Brigham Exploration,以獲得北達科他州油田的控制權。
挪威國家石油表示,這項收購提議的價碼為每股 36.5 美元,較 Brigham 過去 30 天平均股價溢價 36%。該公司說:「這項交易使 Brigham 的企業估值達到 47 億美元。」挪威國家石油指出,Brigham 的董事會已建議股東接受這項收購提議,公司高層主管也同意出售手中持股,這些持股占全部股份達 2.5%。挪威國家石油表示,可望因這項交易獲
得威利斯頓盆地 (Williston)逾 37.5 萬畝土地,這些北達科他州區域的 Bakken 油頁岩與三叉戟地形上,蘊藏石油生產的潛力。
Brigham 也持有其他地區 4 萬畝土地的股權。挪威國家石油說,該區目前每日的產量約 2.1 萬桶油當量(BOE),五年後可望提升至 6 萬至 10 萬桶。
希臘批准西部海域開採石油
希臘內閣 10 月 6 日批准在該國西部三個海域開採石油,並於明年 1 月正式向投資者開放。
希臘官方表示,這三個海域分別是帕特拉斯灣、約阿尼納州以西海域及伯羅奔尼撒半島附近的加特庫羅海域。這三個海域將於明年1 月正式向投資者開放。專家估計,上述三個海域在未來 15 年至20 年裏可開採最多達 3 億桶石油,能為希臘國庫帶來 150 億歐元的收入,投資者的收益將達到 100 億歐元。
義大利埃尼集團宣佈在莫北部發現大型天然氣田
義大利埃尼集團 10 月 27 日宣佈,該集團在莫三比克北部的德爾加杜角省發現了儲量為 22.5 萬億立方英尺的大型天然氣田。
埃尼集團在距德爾加杜角省海岸線 40 公里的“南曼加 1 號區塊”發現了儲量為 15 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田。但在繼續鑽探中,又發現了一個儲量為 7.5 萬億立方英尺的“氣池”,而使新發現的天然氣田的儲量增至 22.5 萬億立方英尺。
新天然氣田的發現證明了南部非洲地區的天然氣儲量遠遠超過了預測的儲量,這一地區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地區之一。
埃尼集團的公報認為,此次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莫三比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並帶動莫三比克經濟和工業的快速發展。
最大煉油廠爆 科威特 6 死傷
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 10 月 1 日表示,下屬的科威特最大煉油廠─艾哈邁迪煉油廠一座天然氣液化裝置發生爆炸,造成四名工人死亡,兩人受傷。
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發言人穆罕默德•阿賈米說,爆炸發生時工人正在進行例行維護, 初步調查顯示,爆炸是因天然氣洩漏引起。
阿賈米說,受傷的兩名工人在接受治療後已出院。這起事故未對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或科威特原油出口造成影響,該公司已著手調查事故。
艾哈邁迪煉油廠位於科威特南部,是該國三家煉油廠中最大一家,每日處理能力為 46萬 6000 桶。
利比亞恢復生產 OPEC 供應不變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秘書長艾巴德里(Abdalla El-Badri)表示,即便利比亞恢復生產和出口,OPEC 石油生產依然固定不變。伊朗則呼籲 OPEC 的阿拉伯國家降低供給。
艾巴德里 11 日在倫敦說:「就算有了利比亞的原油,OPEC 產量還是將維持現狀。利比亞的原油很特別,而且利比亞生產的任何產品,客戶都會購買;他們會避免購買其他國家的石油產品。」
由於利比亞產量增加,當初為因應利比亞供應減少而增加原油出口的會員國,必須減產。伊朗是 OPEC 第 2 大石油生產國,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也是今年 OPEC 輪值主席國。
Shell 第 3 季獲利成長超過一倍
歐洲最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 Plc. )10 月 27 日公布 2011 年第 3 季財報表現。該公司第 3 季淨利成長一倍,係因受惠於能源價格向上上升以及卡達及加拿大等地生產計劃進度加快的影響。
該公司第 3 季淨利自 2010 年同期的34.6 億美元上升至 70 億美元,成長超過 1倍以上。
Shell 執行長 Peter Voser 目前正積極投資提升產量,在 2014 年前將投資達到1000 億美元。
中國中石油與尼日爾簽原油及成品油聯銷協議
中石油集團 10 月 11 日於網站上發布的消息稱,與尼日爾礦業和能源部於 2008 年 6
月簽署了上下游一體化合作協議。此合作協議一期工程開發三個油田,年產原油 100 萬噸,包括建設聯合站一座、轉油站一座、集油站 5 座、電站 2 座、油田內部集輸管線 100 多公里、油田至金德爾煉油廠輸油管線 400 多公里(含反輸流程)。該集團表示,2009 年 7 月 26 日,Agadem一體化項目的油田地面工程開工建設,至今年4 月 15 日機械完工;伴隨該項目投產,非洲國家尼日爾從此成為原油生產國。
美評鑑汽車可靠度 日廠奪前 9
美國權威的《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雜誌 10 月 25 日發表「2011 年汽車可靠性評鑑報告」,來自的日本品牌獨佔鰲頭,豐田旗下迷你小車品牌 SCION 奪下第 1,LEXUS 穩坐第 2,本田旗下的 ACURA 拿下第 3。日廠共拿下前 9 名,直到第 10 名才見歐洲廠富豪(VOLVO)。去年排第 10 的美國福特(Ford)大幅退步到第 20。
豐田針對美國年輕人銷售的迷你車子品牌 SCION 奪冠讓人意外。但報告強調僅擁有該品牌 3 款中的 2 款數據。受評的 91 輛日系車款中高達 96%(87 輛)評價在「中上」以上,其中有 24 款獲最高評價。
此調查於今春進行,以擁有或租用 2002年至 2011 年間北美銷售車款的 130 萬該雜誌訂戶為對象。此報告是美國人買車參考最重視的媒體調查。
《 消 費者報 導 》點名 福 特新款EXPLORER 休旅車、FIESTA 迷你轎車及FOCUS 小轎車可靠度均低於平均,造成福特大舉落後。福特六和公關經理陳勇鳴昨表示, 該調查針對美國車主進行與台灣消費者體驗有落差。台售的 FIESTA 與車款 FOCUS 不是德國進口就是國產化,和美國車型零件都不同。
日系車廠 斷鏈危機再現
泰國水災衝擊,國內汽車製造廠零件供應鏈恐再現上半年 311 日震的「斷鏈」危機, 市場盛傳國內某日系車廠將因來自泰國的零件缺料而緊急停工,使得各汽車廠總動員清查泰國協力廠狀況,並緊急向日本原廠求援,設法轉向大陸或日本調度零件應急。
泰國為東南亞最大汽車生產國,更是台灣第 3 大汽車零件進口國,僅次於日本與中國。根據海關統計,去年自泰進口來台零件金額高達 71.22 億元,幾乎較 2009 年倍增;今年前 7 月自泰進口零件金額已逾 46 億元,有機會打破去年的紀錄。
據汽車零件業者透露,這次泰國水災對國內汽車業的危機不小,不像各業者表面上說得輕鬆。
多數泰國汽車廠與第一階零件廠躲過水災,卻有不少第二、第三階零件協力廠慘遭滅頂,生產設備泡水,預期修復或購置新機器後還得等上好長一段時間,將對汽車零件供應帶來衝擊。
某車廠主管表示,經歷上半年日震的教訓後,大家都有拉高庫存的動作,目前生產線有半個月至 1 個月的零件庫存,加上在運途中的零件,應還能支應未來 1 至 1.5 個月的汽車組裝所需。然泰國協力廠一旦復工時間較預期晚,屆時國內汽車生產線是否會停工,就沒人敢掛保證了。
車價漲 明年車市恐減速
日圓匯率續強,國內車市龍頭和泰車開出漲價第一槍,和泰汽車總經理蘇純興預警, 受到全球景氣渾沌不明、總統大選、車價調漲等因素影響,明年全台新車銷售規模「可能會比今年少」,國內車市景氣恐有降檔減速的疑慮。
為刺激購車意願,和泰車從 9 月起便展開大規模的販促活動,一直持續到明年元月,其他車商緊接著應該都會有一些大規模的販售活動出爐,各大車商全面衝刺,能否刺激市場買氣,值得觀察。和泰車已將今年全台新車銷售量由年初 38 萬輛的預估量下修到 36 至 37 萬輛,有趣的是,過去豪華車銷售量佔整體車市市佔率僅約 6%至 7%,今年在各大豪華車品牌祭出小排氣量、小型運動休旅車(SUV)搶市帶動下,已激勵豪華車市佔率一口氣跳升到 12%至 13%。
明年在國內外政經因素影響下,預估國內新車銷售量可能會比今年少一點,和泰內部仍訂下只許成長,不准衰退的目標,產品策略會主打Camry 大改款,Lexus Gs 車款也會大改,希望透過主力車款改款上市,將市佔率從今年的 32%提高至 33%至 34%。
車市抗漲 出奇招催買氣
就怕漲價嚇到人,車廠各出奇招!福特六和預告Escape 將漲3%到 4%,但 10 月底前交車不漲價;馬自達則祭出預購方案,採「多退少不補」原則,希望降低漲價衝擊。
福特六和表示,日圓升值,加上新台幣走勢趨貶,各種進口零組件價格提高,使得新車成本不斷上升,雖然已盡力吸收匯率變動的價格壓力,但因超過能自行吸收範圍, 因此預計最快自 11 月起全面調漲車價。
車商主管認為,車價要不要漲,各車廠其實都很為難,原因是接近年底,各車廠正在衝銷量,在市占目標壓力之下,誰都不想開漲價第一槍,以免漲價影響買氣。但車商主管也坦言,若不漲價,以今年來日圓升值猛烈,各車廠本業都將面臨虧損,就算銷量衝高也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公路運輸環島情 盼帶動節能減碳旅遊方式
交通部公路總局舉辦的「100 台灣行、公共運輸情」百萬環島活動,10 月 26 號舉行成果發表。交通部長毛治國表示,大量使用私人運具的時代會慢慢過去,未來希望朝軌道為主、公路為輔的公共運輸目標前進。
公路總局以「100 台灣行 公共運輸環島情」為主題,分成「達人」、「道地」、「熱血」以及「外國」等四組徵件,分別搭乘客運在台灣各地尋找百年公路故事,最後選出成果競賽優勝,共頒發獎金二十九萬元。
毛治國表示,搭乘公共運輸工具除了節能減碳外,也是一種旅行的新態度,旅客將原來的工具轉變成旅行的一部分,也賦予交通工具新價值。
國際油價漲跌互見 國內汽柴油暫不調整
受到歐盟對歐債問題達成多項協議,以及美國經濟溫和成長等因素影響,國際原油價格上揚,但漲幅並不大,促使國內油品「原價不動」。中油公司 10 月 30 日宣布,依浮動油價公式計算後,油價暫不調整,目前仍維持亞鄰最低價格。
近期一連串利多消息推高原油市場表現。其中,紐約期油大漲了 4.2%,報收每桶93.96 美元,創近 3 個月來新高;而倫敦布蘭特原油則漲到每桶 112.08 美元,漲幅為2.9%,是 10 月 14 日以來最高水準。
10 月起家用天然氣調漲
台灣中油 10 月 2 日宣布,10 月份液化石油氣價格(包括桶裝瓦斯、丙烷、丁烷、混合丙丁烷及車用液化石油氣)不調整;家用天然氣價格每立方公尺調漲 0.47 元,以家庭用戶每月平均用量 30 立方公尺計算,每月增加約 14.1 元。
中油表示,十月份液化石油氣國際合約價格(CP)較九月份下跌,但因台幣兌美元大幅貶值 1.4 元,抵銷國際氣價下跌幅度,依機制計算,液化石油氣價格每公斤原應調降0.2 元,尚未達到調價標準(最小調幅 0.25元),所以不調整。
天然氣價格部分,依政府核定天然氣計價公式計算,10 月份國內天然氣價格平均應調漲 53.22%,中油考量以穩定民生物價為優先,於權限範圍內,微調各項天然氣價格,平均漲幅為 2.99%,其中家庭用氣每立方公尺調漲 0.47 元。
汽車第三責任險 喊漲
車禍和解金年年躥高,讓汽車第三人責任險損失率快破表,國內產險業者紛紛調漲保費,部分公司調漲幅度甚至達 2 成,產險業者指出,車禍和解金出現千萬元天價,汽車第三人責任險又是國內投保率最高的險種,只好調高保費因應。
包括國泰產、新光產、第一產、明台產等業者,均已調漲汽車第三人責任險,漲幅8~20%不等。預估在指標業者帶頭調漲下, 後續有更多中小型產險公司跟進。
依現行規範, 汽車車主必須投保體傷160 萬元、財損 20 萬元的「強制責任險」。產險公司表示,這只是基本保障,當車禍發生,強制險理賠金額不夠時,第三人責任險啟動,車主行車風險轉嫁給產險業。
據統計,產險公司經營汽車第三人責任險的損失率幾乎都達 9 成以上,產險公司表示,與車禍頻率、和解金額提高有關。換言之,產險公私扣除業務員獎金、人事開支後,根本沒有利潤。
二代健保差額補貼將取消 千萬人保費漲
二代健保明年 7 月上路,政府一再強調,二代健保是高所得繳高健保費、低所得繳低健保費,這個承諾與保證卻因政府將同時取消「健保費率調漲差額專案補貼」,低所得者被迫得多繳健保費了!去年 4 月健保費率由 4.55%一舉調漲到5.17%,當時為降低民眾反彈,行政院提出單一費率、差別補貼方案,月收入在四萬零一百元以下,政府全額補貼所增加的健保費,月薪在四萬零一百至五萬零六百元的民眾,政府補貼 20%。
當時即言明差額補貼方案將實施至二代健保上路即停止,意味著目前政府所給予的差 額補貼,屆時將全部喊停。差額補貼專案一旦取消,月收入單純在四萬零一百元以下的民眾,屆時每月實際所繳交的健保費將比現行多出 19 到 44 元不等,根據衛生署去年公布的統計數字,影響人數達一千一百五十三萬人。反觀政府認為收入較高、月收入在四萬零
一百元以上的民眾,在二代健保實施後,由於費率將由現行 5.17%下降到 4.91%,單純在月薪部分實際所繳交的健保費不增反減,每月最低可少繳 16 元到 142 元不等的健保費。不過,高收入者並沒有因此而討到便宜,若再加計補充保費,每月需繳的健保費可能由負轉正,形成全民漲保費的局面。